2013年4月16日星期二

遺忘的歷史

任何歷史事件的發生,都會有其特定的時空背景。我想籍由以下兩個大面向來試著加以瞭解當時的時代的演化:
   1.宏觀的國際思潮的發展:
     隨著西方在十六世紀民族國家的興起,再加上工業革命後的資本主義發展,緊跟而來是積極向東擴張的帝國主義所引發的普遍性殖民現象;種種新思潮(自由、民主等觀念)的衝擊,更加速了東方農業和專制世界的巨變,尤其是在第二次大戰後所掀起的二股旋風影響最大:「民族自決」和「共產主義」。前者引爆了四、五十年代全面性的反帝國殖民的獨立抗爭運動;後者則普遍造就了六十年代第三世界各國社會動盪不安的意識形態戰場(註3)馬來西亞乃當時脈絡中的一份子,自然會受到此一趨勢的影響。 
   
   (a) 英國殖民時代(1786-1957 ):英殖民下的「分而治之」政策,使得華、巫、印及原住民等各種族間所扮演的分工角色不同。巫人乃是我國政府行政人員(貴族階層)和務農角色(一般老百姓);華人則多從事跟經濟活動相關的領域(商、礦工等);而印人則多在勞動領域(園丘、鐵路工人等)此現象乃殖民政府為達控制目的所作的政治安排,對日後馬來西亞社會族群關係的影響極深(註4)。
   
   (b) 馬共問題:馬來亞共產黨成立於1927年。其勢力發展一直造成有關政府的困擾,尤其是在1947年馬共武裝判變失敗後,馬來亞進入戒嚴時代,也從此加深了英人對華人的戒心(註5);獨立後;左派勢力(議會路線的社會主義)更是蓬勃發展於六十年代的社會中,這股社會力量深深吸引中下階層人士,形成一股極大的反對勢力,給於當時執政的聯盟(Alliance)(註6)很大的壓力,也為1969年的第三次大選增添了不可知的變數。
   
   基本上,作為一九六九年五月十三日種族衝突爆發前的馬來西亞社會,無論在政治,經濟和社會各方面都潛伏著許多令人憂慮不安的因素,我們可以從下列幾點來說:
   
   (a)新加坡效應:新加坡於1963年加入馬來西亞聯邦,後因政治理念不合而在1965年8月9日脫離馬來西亞而宣佈獨立(註7)。此一進一出最根本的影響是新加坡的人民行動黨(PAP)勢力,在退出馬來西亞後形成後來最大的反對黨的民主行動黨(DAP),成為大選中反對陣營華人勢力的領導者。
   
   (b)社會矛盾的尖銳化:殖民時期遺留下社會隔離政策影響,使得彼此無法消除內在社會的衝突。例如華社內部一直以來關注的官方語言這政策和獨立大學問題;馬來社會中溫和保守勢力(以東姑為首)不斷受到激進份子的挑戰;印度社會的勞工福利問題也無法得到有效解決。這些問題的加總,使得一般民眾更傾向反對勢力,間接促住了社會緊張之局勢。
   
   (c)衝突事件之發生:大選前兩個多星期內,陸續發生二件不幸的意外事件(註8)尤其是發生在五月四日於吉隆坡勞工黨的示威遊行時,一勞工黨青年被警員不幸擊斃。他的死亡在五月九日以「烈士」的形象出殯,浩蕩的隊伍,鼓動的情緒,煽動的標語等,像是一顆危險的炸彈,投入在隔日的大選身上。 
   五一三前後
   
     五月十日,大選終於順利舉行,其結果可說是震驚朝野。在104個國會議席中,聯盟獲得66席,未達三分之二的絕對優勢。就得票率而言,聯盟獲得48.5%的選票;而反對黨的總得票率卻高達51.5%(註9)。反對陣線的空前獲勝心情完全表露在十二日的遊行慶祝中。
   
    五月十二日,首相東姑宣稱如果人民對他領導下的聯盟缺乏信心,他將辭去首相一職;而反對黨則大示慶祝,遊街參與民眾情緒高亢, 開始出現了不雅挑釁的語言動作。隨後,雪蘭莪州務大臣拿督哈崙(Datuk Harun)宣佈巫統將於十三日晚7:30分展開慶祝勝利大遊行 。
   
     五月十三日,一群馬來青年前往拿督哈崙住處集合遊行,在文良港Setapak地區與華,印人發生衝突。6:45p.m三具華人屍體被發現。7:20p.m 敦拉薩以內政部長身份宣佈首都及雪蘭莪地區,Kampung Bahru、Ipoh Road、Batu Road、Cambell Road、Chow Kit Road等均發生騷亂事件 。 8:00p.m 正副首相,在警察總部與陸軍及警察首長會商後,敦拉薩調派2000名軍人及3600名警察,進駐首都維持秩序(註10)。隨後,霹靂、森美蘭及柔佛相繼戒嚴。
   
   五月十四日,股市停市,航空、火車、水上交通一切停頓。只有在晚間7時至10時人民被允許步行或騎腳踏車上街購物,不准乘坐汽車;最高元首應首相之請,頒下緊急法令,賦予首相東姑特別權力處理此次事件。
   
   五月十五日,所有報紙被令停刊。吉打、玻璃市、馬六甲相繼被宣佈為戒嚴區。各地解嚴時間均為上午三小時。
   
   五月十六日,最高元首在首相諮請下,成立國家行動委員會(National Operation Council,NOC),並於隔日公佈組置名單(註11)。
   
   五一三的影響
   
     五一三悲劇的發生,非你我大家所願見到的。撇開人員傷亡之損失不談,其對於馬來西亞以後的影響可謂即深且廣。尤其是民主政治的發展轉向,更起著一個劃時代的分水嶺。下面我們試著就政治,經濟和社會三方面來談:
   
   (a) 政治方面:隨著五一三的發生,國家行動委員會的成立,聯盟互輔的合作模式乃被國陣取代。即以巫統為主導,馬華和國大黨居次的運行關係:1970年提出的五大原則( Rukunegara)則意謂官方試圖致力於國家整合而努力的意識形態宣導,以確保種族的和諧性。基於種族複雜性之安全考慮,通過條文禁止任何公開討論馬來保留地,特權等敏感相關議題。言論空間乃有所限制。
   
   (b)經濟方面:由於經濟所得分配不均,造成種族間差異性過大乃發生此不幸衝突事件。為達到「消除貧窮,社會重組」兩大目標,影響至今的新經濟政策正式被提出並執行。政府人為介入市場機制的運作,以改善彼此經濟落差。
   
   (c) 社會方面:五一三之後,六十年代以來,民間社會運動的活力從此消聲匿跡,反對勢力也沉寂下來。在內安法令下,各種聚會活動嚴格監控,公權力得以「伸張」,深植人民心中的是一條永不可跨越的「安全地帶」!
   
   從沒想過,認識自己國家的歷史,竟然要漂洋過海,遠赴他鄉才可能(悲乎?喜乎?亦悲亦喜吧!)身為五一三發生後第一代的我們, 在省思政治圖騰的背後,打破歷史迷惑的同時,更要從中汲取寶貴的教訓。這代價是大了點,在為這土地複雜的種族問題努力時,別讓先人的血淚白流了!
   
   我想,今後馬來西亞後的二股思潮力量:「文化多元」與「國家整合」概念,依然是我們要去面對和克服的。當多元種族落地生根的開始,其文化的多元與多樣性更需要一個開放、包容的社會;又或者在邁向國家整合的且同時,可否出現「同中存異」或「異中求同」的的可能性?更甚,在思考種族問題時,別忘了,世界其他的地區(加拿大,印尼,菲律賓等國),也同樣存在著族群問題,切勿讓自己掉入狹窄的種族主義陷阱當中!
   
   最後,從權力關係和利益角度來看,是否可以找到一個跨越自我族群中心,創造彼此共同關心的基礎點呢?這,或許是另一種思維旳可能空間吧!
   註2:此文字資料乃參加「513事件」專題讀書小組而得。所選文章以中文為主,部份詳列在參考書目以供意者進一步參閱 。tvb now,tvbnow,bttvb,tv series,tv drama,movie,bt,download+ D0 R8 l3 @& d7 x m
   註3:東南亞各國普遍都經歷被殖民--獨立運動以及共產赤化問題。可參見顧長永所著< 東南亞政府與政治 >一書。五南出版社) d. |9 u9 t8 ~. ^
   註4:同上 第二章:馬來西亞--種族緊張的政治與經濟發展。華、巫及印族在英政府有意的分工下,我們仍可以在獨立多年后的今天依稀可循。例如大園丘中仍以印度人為主。此種隔離的政策使彼此間沒有共同生活經驗,極易形成封閉的自我中心觀。& ^. U2 j$ U; ?. I1 D& k
   註5:馬共早期深受中共和印共影響。前者多以華人為主。英國國會曾經辨論馬來亞成為中國的一個省份的可能,在防中共下,英國人更不願開放政治參與空間;印尼共產黨亦曾積極介入馬來亞政爭,希望成立大印尼共榮圈。因此印尼堅決反對"馬來西亞" 的成立,才有1963年的外交對抗(confrantation ) tvb now,tvbnow,bttvb,tv series,tv drama,movie,bt,download2 {' R3 a4 f4 c: a/ G
   註6:聯盟為國陣( Barisan National )前身。由東姑發起成立於1952年自治選舉前,並且嬴得該次選舉的52國會席次中的51個,成為一代表全民政治組織。其包含了巫統( UMNO ),馬華公會( MCA ) 和印度國大黨( MIC )8 w) V6 v" J+ s
註7:李光耀領導的人民行動黨提出「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 」深得非巫族的支持,對聯盟和協構成威脅,加上種族人口比例的現實考量,東姑只有兩種選擇:逼退新加坡或者逮捕李光耀。
   
   
   註8:第一件事件發生在1967年4月24日。檳城Encik Kassim Bin Omar遇害身亡,身上被淋紅漆,抵制選舉。有關當局為免擴大影響而極力低調處理。可參見東姑所寫 < 513前後 > 一書 頁39。) 
   註9:聯盟此次選舉遭受重大挫折,比1964年的大選得到89席少了23席;馬華公會也由原來的27席降為13席;反而成立才三年的民主行動黨卻得到13個席次,一躍成為國會中最大的反對黨。
   
   註10:因所調派的所有軍人及警察皆為巫人,引起日後執法公正性的懷疑及爭議 。
   註11:本文不列舉死傷及財物損失數據,主要因為官方檔案尚打開。 可參見台大化工系陳玉璇所整理的< 513事始末 >刊登於22屆同學會< 跨馬集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